眼下,留学和国际教育遇冷,未尝不是好事。盲目跟风的少了,理性选择的多了。抛开疫情的影响,相对中高考的主流道路,这原本就是一条通向更广阔的未来,但却更为冒险的陌生路径。当然,对于注定要与不确定性共舞的下一代,或许现在不让他们去冒险才是最大的冒险......

素材原标题 “ 国际学校:勇敢者的冒险”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陈晓, 源自早期对世青学校两个新生家庭的采访。

12岁的女孩Sarah今年刚从国内一家公立名校转到了一所国际学校。当对本刊记者比较在两种不同体制学校的感受时,Sarah讲了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事情。

“在公立学校的时候,有一次我负责做板报。原来的做法都是把板报内容打印后贴出来。因为我学过画画,觉得打印的字没有艺术字好看,而且在电脑上做很费时间,于是就准备了一个手写的艺术字版本。但老师坚决不同意我的想法,说一定要按原来的做法打印,这样显得更整齐。”

用美术字还是用打印版,看起来是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却包含着若干个具有突破性的选择:是不是要打破办板报的常规?怎么样实现自己的新想法?敢不敢说服老师接受自己的想法?成长就是由无数个这样微小的选择累积而成的。

 

 

 

 

 

 

 

 

 

 

 

 

 

 

 

 

 

 

在传统学校时,Max在老师眼中是个不太一样的孩子。“老师曾经跟我说,觉得他太天真,有很多幻想。”在传统的评价标准里,这并不算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包含着与环境有些格格不入的含义。

进入国际学校后,孩子爱幻想的特质却得到了戏剧课程老师的关注。她告诉Max妈妈:“Max特别干净,单纯,他跟别的孩子不一样。” Max妈妈听到后,眼泪差点夺眶而出。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当成独特的个体得到理解,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当成独特的个体获得尊重。国际学校对每个孩子的个性提供了更多的关注和肯定。这套教育体系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给每个孩子留出了自我空间,又让他感受到了被关注的存在感。

Max从公立学校转入国际学校后,一开始面临的问题就是做作业的时间太长,常常写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到两三点。“国际学校的作业与以前的作业有很大不同,更讲究逻辑,格局,而且所有的题目都是用英文描述。很多数学题其实很简单,但描述题目的英文单词对中国小孩来说太难,所以他常常在看懂题目上就要花不少时间。”Max妈妈对本刊记者说。

家长也同样要遭遇陌生语言和课程的考验。“在我们家里,姥姥、姥爷最先感到焦虑。” Max妈妈对本刊记者说,“他们突然完全帮不上忙了。”在大都市里,长辈参与是非常多白领家庭的育儿模式。在传统学校就读的几年里,Max的姥姥、姥爷是孩子日常学习的主要监护人。

但转入国际学校后,他们对辅导Max的功课就无能为力了。除了语言的障碍外,还有思维的代沟。传统课程里从来没有的作业内容,比如描绘一条河流,或者设计一个城市,都让老人们疑虑重重:孩子究竟能学到什么知识?

 


选择了国际学校的孩子,就很难再回到传统教学的框架里—这意味着他们就此放弃中国高考,转入一条“看上去很美”,但沿路却有颇多断裂的道路。Sarah妈妈对此有清醒的认识:“IB课程并不好学,越到后面越难,甚至超过中国高考的难度。进入高中后,课业负担也会很重。”

因此,对选择国际学校的普通家长来说,他们像是进入了一条通向更广阔的未来,但路径却更冒险的陌生路径,家长们需要小心翼翼在前面帮孩子瞭望着这条路上的险情,提前为路上的沟壑铺路架桥。

对孩子来说,进入一个从语言到思维方式都完全陌生的教育体系也需要付出心力的冒险,但路边能看到不一样风景的喜悦,会冲淡冒险的恐惧...